博物馆和遗产地作为历史的守护者,为我们揭开神秘过去的面纱,引领我们展望灿烂美好的未来。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截止到2018年末,全国共有博物馆
5000+,全国各类文物机构举办的陈列展览27919个。文化消费热潮的兴起推动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大多数博物馆和文化馆却没
有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首选,这和国外还是有些差距,甚至“稍显冷落”。部分场馆,展厅的建设一味追求大而全,忽视了实各地区文化资源,经济水平,各家博
物馆因条件限制,更忽视了参观者的精神需求。和深层次的文旅渴望。笔者认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现代博物馆和文化展示馆的建设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挖掘自身展陈特色。
以通史类博物馆为例,一是要充分结合地域历史文化脉络,溶入中国通史和全球史,着重着重体现历史定位;二是要用实物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丰富的风土民情
;三是要用文物彰显民族文化,着重强调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保持自身文化。
二.策展思路以小见大
通过个别来窥知其全体,透过表象探究其本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用一件文物小切口讲述大历史。从文物视角理性客观看懂历史,将用文物串起历史脉络
,给参观者上一堂全面的知识启蒙课。
三.展览形式设计“活态”
展厅展览设计上应更多采取多元化的展示与体验环节,力求动静结合、体验丰富、“活态”呈现。除传统的实物、图文展示外,以硬核技术展示手段(场景复原
,VR技术,幻影剧场,全息投影,人体交互技术)等直观的呈现给观众,通过“虚拟活态”体验的方式让观众得到提升。
四.注重展览与教育的结合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中受过一定高等教育的人群比例正在不断的增加,也意味着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群众的比例也不
断增加,由于上述群体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因此,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研究,不仅符合博物馆定义、社会功能更新与完善的要求,更重
要的是有助于博物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中国港口博物馆以现代港口知识和中国港口历史为出发点,设计出一系列面向公众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活动让参观者对港口,对港博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学到不少小知识。
五.重视文创产品的开发
最后,研发高质量的教育衍生品也是避免科普场馆同质化的有效途径。从国内场馆总体情况来看,优质科普教育衍生产品严重匮乏,但是国外科普场馆的教育
衍生品却很丰富,例如英国科学博物馆(The Science Museum)的科学商店里,他们的教育衍生品,不仅能做到按照类别来分,还能按照年龄层次来分,种类可谓
丰富多样,制作也相当精良。科普场馆应该基于博物馆的特色资源,探索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科普服务新模式。依托社会各方力量,尝试建立政府与社
会资本合作、互利、共赢的运作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合作研发多样化的、特色鲜明的、目标群体多样的科普教育衍生品,从而提升展览科普服务的科技含量、
个性化程度和精准度。让公众能把展览带回家,把科学带回家。
博物馆承担着向公众传播文化和思想,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让深奥的科学“活”起来,让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