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活态化展示

2019-07-13 21:09: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展览设计应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采取活态展示手法,以真实客观生动地传播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水平。本文试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采取活态展示的必要性和原则展开论述,以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研究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近年来各地陆续新建了许多非遗类或民俗博物馆、展示馆和展示厅。其中多数的展览采用博物馆式

的静态陈列,只是将非遗实物载体转移到场馆中进行收藏、展示,难以引起参观者的共鸣。本文认为非遗类展览应采取活态式展示方法,准确、客观、生动、多维度地反映

非遗项目本身的核心文化,提高非遗展示水平,进一步推进非遗的保护工作。
一、传统的静态展示不能满足非遗展览需要
  1.静态展示与观众心理疏远。目前一些非遗类展览主要依靠静态展示,导致非遗知识的传递方式生硬化、片段化和图像化,观众不能深入接受相关知识,导致观众与展

览、展品的距离越来越大,弱化了展览的宣传、展示和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一旦藏品、设施等陈旧老化,展览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下滑,面临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展

览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活态化展示   

    2.形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目前非遗馆采取的静态展示或类博物馆式展示,即一般的殿堂式展示,偏重于说教,一般采取展板+实物堆砌的方式,展厅空间利用不充分

,展线设置不合理,展品组合无特点,体验手段匮乏且无亮点,导致不同地方的非遗展馆或不同非遗项目的展示手法千篇一律,忽视非遗项目独特的文化和技艺特点,缺乏

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个性特点,降低了观众的参观、学习和探究兴趣,展览的教育意义不明显。
    3.参与度低,展览缺乏活力。静态展示没有或缺乏展示情境,无法构建对非遗的深度思维;体验项目简单化、雷同化,观众无法亲身体验非遗活动,导致观众的参与热情

低。展览缺乏活力,观众参观非遗展览走马观花,无法获得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也难以产生共鸣。
二、活态化是非遗的内在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

关的实物和场所。 由此可见,非遗项目和活动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产生的精神性、经验性和技艺性的非物质形态和文化价值,以人为核心,以物质为载体

,具有生命力,是活态存在,随着传承主体、时空、技艺、精神、文化和历史社会不断传承、发展、流变。活态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法重复性,其每一次的实践都

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根本特性。
  活态化展示,即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根本特性,采取丰富的展示手法,充分利用空间,合理设置展线,在通过人+物+技术的有机融合,多维度、形象、生动、完

整地呈现某项非遗及其流变、制作过程,展示非遗项目和活动的活力与文化,同时观众主动参与展览当中,体验非遗,深刻认识和了解非遗项目,从而达到非遗保护、宣传

、教育、研究和传承的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活态化展示  

三、活态化展示的原则
非遗活态化展示主要体现在内容性和形式感两方面。为形象、生动呈现某项非遗的发生、流变和生产制作的过程,做好非遗活态化展示应坚持以下原则:
  1.本真性。每一项非遗活动都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制的展厅和场所内进行展示,需要对展示内容进

行精深的把控,有所取舍。必须强调的是,这一过程必须忠实反映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本身,做到不夸大、不歪曲、不遮掩,保留、展示非遗项目的最核心内容,从而达到在历

史最本真的呈现中引发观众的关注和思考。这是非遗展示的根本原则和核心。
  2.动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它们依赖于人的行为和生产生活及其生存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因此不能通过静态的物质结果来表现,更应该

通过动态的演示才能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往往更容易对动态展示产生兴趣,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需要动态展示非遗项目或特定技艺。本文所指的动态性应包括两个层

面,一是指空间和展线设置应是动态的和可变的,不应是静态的和固定的,应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生存生活环境,应当具备实际展演的空间方便项目演示,使观

众获得直观感受。另外一个层面则是体现在具体项目和特定工艺程序上,不应仅仅是物质结果的展示,还应尽可能通过科技展示技术手段和人的活动来生动展现和特别演示,

让展览、展品“活”起来和“动”起来,实现人与空间、展示的互动,提高观众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展厅的时代感、特色感和魅力度。动态性应成为非遗展示的指导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活态化展示   

       3.故事性。每一项非遗及其传承人都有其故事和人生经历,这是最能吸引、打动人心之处。通过挖掘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和传承人人生经历,抓住故事核心和主干,采

取富有新意的形式设计将真情实感融入展示,合理设置展线、展品和体验场所及技术手段,清晰、准确演绎非遗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突破时空限制,引人入胜

,让观众快速抓住故事核心,接受展品传达的信息,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丰富观众的时空联想,促使观众获得和加深对非遗项目的认识。因此,讲好非遗故事是非遗展示

的叙事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活态化展示   

       4.情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孤立存在,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才能不断地传承、流变和发展,它在传播过程中对所处环境会产生适应性、依靠性并反作用于其

生存环境。一旦脱离其原先的生存环境,则只剩下物质的外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要消亡。展示非遗项目,需要协调观众、非遗项目和空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一

种边界融入、浑然天成的展示环境―“情境还原”。需要明确的是,情镜还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环境场所和工艺工序,而是通过提炼和梳理非物

质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富含的文化信息,通过设计语言来营造情境,达到对展馆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扩展展示,可以使展示效果更加生动,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从而在观

众的精神世界中完成多维度的“情境的还原”,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获得更好的反响。情境性是讲好非遗故事的必要条件。   

       5.体验性。体验性是加深非遗项目认识直接有效的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展览展示需要观众的参与和体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应尽可能提供

条件并鼓励观众参与其中的流程。通过各种体验互动手段如音视频、数字化虚拟技术、动手实操及其他辅助手段,实现常规陈展手段和真实体验相结合,讲好非遗故事,还原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在展览和观众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加深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动感等行为感知和行为实践,使观众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丰

富的人文历史信息,展厅进而拓展成为一个由各文化主体共同主动参与的自由空间,可以拓展场所展示空间,延伸展示内容,丰富信息量,完善和弥补实际展示、展品的不足。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应采取活态化方式,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集合场所空间、展品组合和设计语言,多维度地讲好非遗故事,以丰富的

技术手段 让展览“活”起来,鼓励观众亲身体验,延伸展览内容和知识信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成为大众参与的共享空间,更好地宣传、展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

化遗产。